第179章 太子返朝监国-《假太子替身》


    第(3/3)页

    这一天桃花县的大街上运来一批粮米,刚到的时候就被米店老板们一抢而空。

    然后米店老板又以多二十五文的价钱售卖,结果米非但没有卖出去,反而都堆在了仓库里发霉了。

    他们都纳闷起来了,现在不是说到处缺米吗?怎么他们屯米了还没有人来买米啊?

    于是,他们就组织人去调查,不调查还好,一调查,他们才发现自己落伍了。

    原来桃花县的县令为了巴结谭西知府,知道谭西知府厌恶垄断,制造高价贩卖,他就打造了一个民驿站专门供大量进口的货物,其中就包括米了。

    由于是专人派送的,所以县令命令出售价格不得多于成本价的一倍,而这批米是十文钱进货的,所以最多只能买十五文一斤米。比米店老板们便宜十文钱。

    于是百姓们都去民驿站买米去了,自然米店的老板稍微抬高一点就没人买了。

    大家都觉得县令是魔障了,放着钱不赚,后来知道他是为了前途,众人又唏嘘起来。然后米店因为市场的调整,而不得不跟着以十五文一斤的价格卖。可是还是卖不过民驿站,米店老板们为了不让自己亏本只好以十三文的价格售卖。

    这才抢了一批顾客来购买。

    现在的桃花县已经不如去年那样缺粮了,现在普通人家每个月还有半缸米的剩余,按照这样的趋势,说不定一年还可以囤个五六缸的米。

    那么达到温饱了,民众们自然想换点新鲜的,于是有米的地方就有人特地带着米粮,走山涉水,去偏僻的地方以物换物。

    要么用米跟猎人换肉,就是用米换几箩筐青菜什么的。

    总之桃花县变成富米县的名声就这么打响了,让很多穷山僻壤的地方听说原本贫穷的桃花县突然富了,他们也产生了进桃花县入驻的想法。

    刚好桃花县盛产一些水果,是别的地方缺的,于是桃花县令给谭西知府写了份信请示他,希望他能为桃花县开一条商道的便利。

    谭西知府现在本来就缺人手,然后两人就这么搭上了,谭西知府主动给桃花县让了条道,让他们运输水果来河间府六县。

    于是,桃花县的运输队开始建成,他们致富的路也开始打通为以后成为大燕国最大的富县作为铺垫!

    而监国的第一天,大臣们原以为太子会趁机立威,结果他们没想到太子对穆王决定什么,她就支持什么,直到穆王有些不自信开始越来越下决定。

    他凡事都喜欢问太子。

    而太子则是对他单单对他说了风险两个字,穆王好像就懂了一样,可是大家都不懂,所以朝廷搞得像他们两个人的开堂会。

    赵思年几次三番提醒王爷,王爷都没发现,他现在的注意力全在太子的身上。他现在就跟个虚心好学的学生,太子说什么,他都会举一反三,甚至有了新的突破。

    这在赵思年眼里,王爷的成长显然比以前快多了,从前是几件事才有的收获,现在却因为太子的二三句话而收获颇大。

    让赵思年的心情十分复杂,因为在他看来,穆王殿下现在越是成长,他就越依赖太子殿下。

    如果到最后他无法摆脱对太子的依赖,就注定会成为附庸。

    这才是赵思年担心的问题!然而王爷对此却没有多少危机感。所以赵思年是瞧在眼里急在心里。

    同样堂下的大臣们,以葛秋带头,他从开始就不敢放松,生怕太子有什么决定。如果她有什么决定和建议,他肯定要站出来第一个反对的。

    没想到太子几乎什么要紧的话都没说,只是一味给穆王建议,教穆王怎么做。

    这让葛秋十分不是滋味。这么不滋味还是因为太子的想法颇有新意,而且她出口就满是点子,试问这份天生点在朝政的才能,谁不会羡慕。

    惋惜的是,太子是沈家的外孙就算了,但她偏偏是被太后带大的。

    若是太子得势,对保皇派来说不定是一件威胁的事情,甚至,太子一直是个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他无法保证太子会不会重新投靠太后。

    这也是为什么大臣对太子既反对又不得不重视的原因。

    他们的心情也十分复杂。明晃晃摆在眼前的一个明君人才,她却是个烫手山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