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实验证明#-《类脑体》


    第(2/3)页

    在咖啡馆的室外遮阳伞下就坐,两人无视这里的推荐而点了两杯柠檬红茶。

    祁旻先说了要设计实验证明类脑体的确能储存大鼠大脑的信息,对此柯栎立刻说道:“这不难办——把大鼠A长时连接,然后把大鼠B瞬间连接,看看它能不能获得原本属于大鼠A大脑的信息。”

    “基本思路是这样。”祁旻问道,“但如何衡量B是否获得了A的信息?这个信息是什么,这很关键。你有什么猜想么?”

    “嗯……至少有一部分是记忆?”柯栎猜测道。

    祁旻喝了一口红茶,想了想才说道:“有两种假设。第一种,如果信息写入和输出类脑体是按照堆栈的模式,那么先输出的应该是最后写入的,可能是来自海马体的信息——例如工作记忆之类的。第二种,如果写入和输出是环状的,那么就会先输出后写入的,那应该是……视觉图像?”

    “也有可能压根儿不是线性的。”柯栎补充道,“那可能就没法测了……”

    “不管怎么说,先按照工作记忆和视觉图像设计检测方式吧。”祁旻说道。

    “那这两者完全可以用相同的实验。”柯栎立刻说,“水迷宫应该就行。”

    他的设计是在水迷宫的围壁上相隔相同距离标记四个不同图案,其中一个对应水下平台的位置。让大鼠A先完成水迷宫测试,使得它的工作记忆中储存了对应水下平台位置的图案信息,并且最后看到这一图案。而后立刻将其与新生成的256×256×256微型类脑体相连致其昏迷,再让大鼠B与微型类脑体瞬时连接获得大鼠A大脑的信息,而后让大鼠B做相同水迷宫测试。倘若工作记忆或者视觉图像信息能够通过类脑体从A传递给B,那么B组大鼠通过水迷宫测试的平均时间将会显著缩短。

    为了验证实验的设计无误,还需要有至少两个对照实验。第一个空白对照实验,是不将大鼠A与类脑体长时连接,而直接将大鼠B与新生成的空类脑体瞬时连接,以排除是瞬时连接类脑体本身对大鼠B水迷宫表现的影响。第二个条件对照实验,则是改变大鼠B水迷宫测试的水下平台位置,以验证通过类脑体输入的信息的确会把大鼠导向第一次水迷宫测试的水下平台位置。

    这样设计,就需要准备至少三组新生成的256×256×256微型类脑体。并且如果每组大鼠不止一只,则需要3N个微型类脑体。好在祁旻的全尺寸类脑体已经生成完毕,“雨云”超级计算中心的计算资源又空出来了一点,用来搞256×256×256的“小玩意儿”还是比较容易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