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算什么高见。我平日常做绣活,其实咱们村和临近的村,种桑树的人家不少,会织布的也不少,但织能卖得上价钱的布匹,再难些的刺绣却少有女子会。” 杜盈秋谈到了擅长的事,也侃侃而谈,“若能鼓励多种桑树,不如官府再设教授绣技的绣坊。女子多了一门手艺,既可贴补家用,也可让咱们苍江县多一份产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嫂夫人此举甚是高明。”文县令又记上一笔,在其后又空白了一些,“官不与民争利,官府设立绣坊不便,倒不如与现成的绣坊合谋,官府可拨款促成。” 打量了一遍三人衣物,百姓之衣多自制,针脚密实,山桃的衣服杜盈秋做得最上心,还有不少刺绣图样,锦绣绝伦。 “嫂夫人绣法高超,若能出任绣师,更是替我解决了心头之患了。” 文县令明白投桃报李的道理,虽然山二郎一开始主动告诉自己青山村的事不难看出是为了解释修改河道的缘由,但他们夫妻俩确实也提供了不少解决灾情的好办法。 这样的人才若置之不理倒是浪费,他初到此地,最缺的就是人手。 杜盈秋也没立刻答应,对抛出的橄榄枝回答地慎重,“民妇不过一个绣娘,愿为乡亲出一份微薄之力。绣坊的事,民妇常往来的锦绣阁有财力有现成的绣坊,掌柜亦是古道热肠之人,民妇愿与掌柜商议此事。” “如此甚好。”文县令满意地点了点头,聊得差不多了,看向一旁听得认真的山桃,笑道:“山小大夫,刚刚参与了义诊,可有什么想法?” 问山桃,不过是随口,毕竟她看着年岁太小,这个年纪学习医术,又是女子,确实难得少见,但文县令也没觉得她能说出诸如父母的好法子。 但山桃还真有,她指了指身后的药柜道:“大灾之下多病患,虽官府出银子办了这次义诊,各大药铺也捐了不少药材,但终究杯水车薪。苍江县辖内多山,山上不乏药材。常见的病症药材也不难找,可教村民辨识常见且需量大的,代为抵免诊费。” 赈灾银是永远不够用的,且都需花在刀刃上,文县令家底丰厚,在朝廷的款项还没到位的时候,自己就填了家私进去,但也知道干烧银子不是长久之计。 无论是缓和灾情还是之后治理民生,最后都是要落实在人的头上,生老病死,病这一环自然对人口的保留重中之重。 不仅如此,山桃的话也没说死,采药是也是一门学问,光辨别药草就需要花费一番功夫。 第(2/3)页